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 

營養師話題

168斷食的瘦身原理?為什麼會失敗?真的會增加心血管死亡風險嗎?

2024/12/25  大江基因 張達文 營養師
 

(一)何謂168斷食? 斷食常見錯誤有哪些?

又名間歇性斷食,大致上概念是將一日劃分為2個時段,禁食時段+可進食時段,熱門的168斷食便是把時間劃分為16小時(禁食)+8小時(可進食),假設早上10點到晚上6點是進食時段,晚上6點後到隔日早上10點便是禁食時段,而在禁食期間,不可攝入任何產生熱量的食物或飲品,只被允許進食像是水啦、黑咖啡啦、無糖茶啦...等等,即使是健康的蔬菜湯、無糖豆漿也是不行的喔!

 
 

(二)168斷食的瘦身原理?

當人體長時間沒有吃東西,原本儲存在體內的肝醣就會被拿出來用,當肝醣被用完後,身體便會燃燒脂肪當作替代的能量來源,同時由於有限定進食時間,通常會從吃三餐→兩餐,少一餐等於少攝取熱量,形成熱量赤字,自然會助於減重。

 

 

(三)168斷食增加9成這疾病的死亡風險?

這項研究在回顧2003-2018年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(NHANES)收集了2萬名美國成年人、平均年齡為48.5歲,男女比例接近各半。基於兩份24小時飲食回憶問卷,將參與者的進食時間分為以下五個組別:

<8小時、8-10小時、10-12小時、12-16小時、>16小時

結果與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死亡數據進行比對,探討進食時間與死亡率之間的相關聯性(非因果關係)。

 

⚡️研究發現:進食時間與心血管疾病風險與每日進食12至16小時的群體相比

✔(與每日進食12至16小時者相比)進食時間<8小時者,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增加了91%。

✔無論是一般族群,還是心血管疾病or癌症患者,縮短進食時間至8小時以內,皆有較高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

✔進食超過16小時的癌症患者,觀察到癌症死亡率較低

 

⚡️研究有的疑點

1.飲食資訊依賴參與者自己報告,回憶的正確度先打上問號

2.尚未發表於正式期刊上,初步結果仍需後續更多證據來作證結論

3.有可能部分族群目的不是要瘦身,或許是本來的生活作息就不正常,這些人也會比較傾向於用垃圾食物打發掉一餐,所以這群人的心血管死亡風險高,不代表是因為168斷食的關係,而是他們本來就比較不重視健康

 

 

(四)間歇性斷食的迷思?

根據目前的證據,吃下多少和哪些食物,比什麼時候吃更重要,斷食之所以有效,純粹就是因為少一餐,進食的熱量下降,不是因為啟動細胞自嗜能力,也和胰島素作用沒有太大關聯。

 

 


 

(五)該不該繼續168斷食?

如果本身是以下族群,我則強烈不建議進行間歇性斷食

1.已有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高血壓或慢性胃病的患者

2.懷孕媽咪、成長中的幼童及青少年

3.輪班、需勞動力工作者

其餘疾病也請先諮詢過醫生,勿自行土法煉鋼

 

 

(六)為什麼我168還是沒瘦?

控制體態的關鍵在於「食物選擇」和 「控制熱量」,執行168,但有8個小時都亂吃,何來瘦身、健康之說? 從最新文獻的佐證看下來,減重的核心依舊圍繞在被說到爛的熱量赤字,168斷食作為一種控制熱量攝取的方式,無疑能夠助於達成短期的減重目標,但最終的成效仍然依賴於飲食內容的質量與總攝取量。若只關注熱量而忽視營養價值,容易導致肌肉流失和營養不均衡,對健康造成長期影響。

因此,除了熱量控制,食物品質一樣關鍵。選擇高纖維、低加工、營養豐富的食物,可以提高飽腹感,確保營養充足,同時做好份量控制,即使是健康食物,過量攝取仍會超出熱量需求!

 

 

參考資料:

8-hour time-restricted eating linked to a 91% higher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eath

Effect of Isocaloric, Time-Restricted Eating on Body Weight in Adults With Obesity: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

歡迎追蹤 大江基因Instagram 鎖定更多營養新知識